【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】記錄社區(qū)社工的一天 他們忙碌著也快樂著
“社區(qū)是個筐,啥都往里裝。”這句話常被用來形容社區(qū)工作的繁瑣。那么,社區(qū)究竟有多忙?社工們每天又在忙些啥?昨天是世界社工日,記者作為一名觀察者,蹲點在社區(qū)記錄下了“社工的一天”。
80后的王娟是姑蘇區(qū)金閶街道彩虹社區(qū)的一名普通社工。6年多前,她從一名老師“轉型”當上了社工,一直與居民們打交道,她用“忙碌著也快樂著”幾個字來形容自己的工作。
昨天早上8點15分,王娟跟往常一樣來上班。雖然按照規(guī)定,社區(qū)的辦公時間是早上9點,但是王娟和同事們都會不約而同地提前到社區(qū),做好準備工作方便居民來辦事。王娟整理了當天的報紙,并燒了一壺熱水,遇上人多排隊,辦事的居“民可以先喝口熱水、看會報紙,這樣就不會著急了。”
9點剛到,王娟的手機就開始響個不停。“我爸爸年紀大了,不方便出門,有沒有志愿者可以上門理發(fā)?“”聽說社區(qū)有一個專門幫老年人牽紅線的陸阿姨,能不能幫我聯系她?“”我想報名參加‘戲曲民星’大賽,但是超過報名規(guī)定的年齡了,怎么辦?”……一個接一個的電話,王娟都耐心地接待并幫忙解答,一時解決不了的,她就記在本子上。記者注意到,她的手機上一直插著充電線。王娟笑著說,因為電話實在太多了,手機很快就沒電了,所以得一直保持充電狀態(tài)。
10點半,王娟忙完了手頭的活,來不及喝口水,拿上聯系單,和同事殷健去了居民李悠熹家。李悠熹是一位獨居的盲人,又患有高血壓、心臟病。王娟放心不下,隔三差五就要上門去看看。這次,她和同事要和老人溝通志愿者上門服務的安排。聊了半個多小時,王娟和老人告別,臨走又接了個“任務”——去社區(qū)衛(wèi)生服務中心幫老人配藥。
走訪回來的路上,王娟和同事又遇上了幾位居民咨詢事情。邊走邊聊,他們回到社區(qū)已經快12點了。此時,居民馮阿姨帶了水果來,要感謝幾位社工。原來,在一次日常走訪時,馮阿姨向王娟反映,小區(qū)里有一處無主垃圾堆積多時,影響環(huán)境和居民生活,一直沒有清理。王娟得知情況后,與同事們一起多方聯系,終于清理了那堆垃圾。為了這件事,居民特意來“感謝我們,特別暖心,這也是我們堅持下去的動力。”吃著水果,王娟有些感動。
匆忙吃過午飯,王娟翻出了自己的工作日志,上面記錄著上午還沒辦完的居民求助,她要一一進行梳理,然后聯系各條線處理。記者看到,工作日志上貼著粉色的愛心標簽,上面寫著數字“11”。王娟說,當上社工至今,這樣的工作日志本她積攢了一大摞,里面記錄著工作的點點滴滴,有每天要做的事,也有明日計劃、本周計劃和每月重點工作等內容。
下午1點多,王娟又開始了早上的忙碌節(jié)奏。策劃社區(qū)的黨組織為民服務項目活動、與承接項目的社會組織對接、起草志愿服務指引材料、匯總居民需求……一直到下班,王娟幾乎一刻都沒有閑下來。
“社區(qū)工作很繁瑣,看似都是小事,其實不然,如果哪一件事情沒辦到位,對居民們的日常生活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影響,因此需要社工既要專業(yè)又要用心。”王娟說,為了更好服務居民,她還在不斷學習“充電”。問起是否后悔當初的選擇,王娟笑著說:“其實,居民也帶給我很多感動,每次聽到他們說感謝的話,我就覺得自己的付出很值得。”(記者 朱雪芬)
責任編輯:值班賬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