琴園巷:巷陌綺夢 時光織影
金山網(wǎng)訊 有3000多年歷史的鎮(zhèn)江將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巧妙地融入充滿故事的老街巷中,琴園巷就是其中之一,它見證了鎮(zhèn)江的歷史變遷,也保存著最厚重的人情味和煙火氣。
琴園巷,東至金山路,西至航運新村。這條200多米的巷道曲曲折折,烙進深深的歲月印痕。當年這里是著名的私家園林——琴園的所在地。“琴園建造于清末,由鎮(zhèn)江近代工業(yè)先驅、大綸繅絲廠的創(chuàng)辦人張勤夫所建,園中主體建筑為‘六藝堂’,另外,園內有座眠琴樓,故園名為琴園。”潤州區(qū)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王禮剛介紹,當時所建的琴園園內小橋流水,亭臺樓閣,樹繁花茂,曲徑通幽,環(huán)境典雅別致。
“琴園建筑在運糧河畔,又緊鄰鎮(zhèn)江火車站,無論是陸路還是水路,交通都十分便利,所以來此觀賞的人絡繹不絕。”王禮剛說,琴園被更多人知曉是在辛亥革命成功以后,趙伯先的棺柩移葬鎮(zhèn)江,孫中山親自參加了追悼會,這場追悼會就是在琴園舉行的。后來,這座名園毀于日寇炮火??箲?zhàn)勝利以后,琴園逐漸成為民居,周邊形成的巷道被稱為琴園路和琴園內。1977年,琴園路更名為琴園巷,琴園內更名為金山巷。
小巷映斜陽,歲月悠悠話短長。漫步在琴園巷中,最吸引記者的還是巷口的西站餛飩,可惜的是,小攤因天氣炎熱避讓高溫,已開始歇夏。緊鄰餛飩攤的琴園巷2號是一家熟菜店,下午4時左右,門口顧客已有不少,朱奶奶和她的兒子不停地忙碌著。“我做熟菜已經(jīng)有30多年了,40多歲下崗時開始做起,現(xiàn)在以兒子為主,來我們家買熟菜的都是老顧客。”77歲的朱奶奶說。
沿著巷子往里走,記者看到了一家似乎被時光按下暫停鍵的理發(fā)屋——青春發(fā)屋。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里,充滿著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氣息。梳子、剪刀、毛刷、剃刀……這些上了年紀的“老家伙”整整齊齊地被擺放在長條木桌上。“以前生意特別好的時候,要從早忙到晚,有時連飯都顧不上吃。門前的這條巷道也很繁忙,人來車往,偶爾還會發(fā)生‘小擁堵’。” 57歲的張阿姨和丈夫經(jīng)營著這家理發(fā)屋。她告訴記者,30多年來,每天8點準時開門營業(yè),周邊的老街坊們都是自己的顧客。
小巷里,每一塊青石板都記錄著歲月的痕跡,每一扇半掩的木門后都藏著未講完的故事。沸騰的煙火氣、奔波的身影、悠長的掛念,共同構成了琴園巷獨有的韻味與魅力。(記者 卞婷婷)
視頻制作:孫力 卞婷婷
攝影:楊佩佩 卞婷婷
責任編輯:臧一凡